开业运营7周年 亚投行“朋友圈”何以越来越大?******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题:开业运营7周年 亚投行“朋友圈”何以越来越大?
新华社记者潘洁
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迎来开业运营七周年。从七年前的57个创始成员国到如今拥有来自世界六大洲的106个成员,亚投行“朋友圈”何以越来越大?
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同行伙伴越聚越多——
半个多月前,非洲国家毛里塔尼亚获批加入亚投行。如今,亚投行已拥有106个成员,覆盖全球81%的人口和65%的GDP,成为成员数量仅少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多边开发机构。
保持开放,始终敞开大门;共促发展,与合作伙伴携手前行。
2022年,亚投行新成立了融资伙伴关系局,拓宽与全球发展领域机构的友好合作关系。此外,亚投行还同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拉丁美洲开发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解决全球发展问题。
项目越做越多,公信力不断提升——
2018年,孟加拉国帕德玛巴瑞村首次实现电力接入。七年来,像这样通过助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项目,亚投行已累计批准了202个,融资总额超过388亿美元,带动资本近1300亿美元。
在坚定支持亚洲域内成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2022年亚投行加大了对域外成员的融资支持力度,首个巴西项目与首个科特迪瓦项目先后获批。七年来,亚投行的项目分布在全球33个国家,涉及能源、交通、水务、通信、教育、公共卫生等行业领域。
快速增长的业务规模也在推动亚投行不断扩大全球业务布局。继天津办公室2021年设立和启用后,亚投行2022年开始筹建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首个海外办事处,拓展在中东、中亚、非洲、拉美等地区的投资业务。
得益于良好的业务发展、审慎的风险控制、高标准的内部治理和管理,亚投行始终保持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给予的最高AAA级信用评级。
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越来越快——
2020年9月,亚投行出台了首个中期发展战略(2021—2030),绿色基础设施被列为四大业务重点领域之一。为此,亚投行设立了气候融资目标,即到2025年气候融资至少要占核准融资总额的50%。2022年,亚投行的全年气候融资尤其显著,占比达到55%。
勇于开拓创新,响应多元需求。作为国际多边机构大家庭中的新成员,亚投行创新发展理念、业务模式与机构治理,通过灵活多样的发展融资产品,促进互联互通、推动绿色发展。
2022年6月,亚投行在中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15亿元可持续发展熊猫债。这是可持续发展债券推出后国际多边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首单可持续发展债券,为境内外投资人提供了高质量人民币资产。
此外,亚投行还根据成员需求第三次扩大“新冠疫情危机恢复基金”规模,为成员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新设立了“低收入国家特别基金窗口”,帮助低收入成员提高项目准备和执行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回望七年,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前景可期。
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亚投行将继续肩负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促进共同发展、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期待,秉持多边主义,坚持国际化、规范化和高标准经营,积极推动多边对话、深化国际合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十年中国风】“5G+万物”,中国人闯出数字生活新天地******
中新网北京10月3日电题:【十年中国风】“5G+万物”,中国人闯出数字生活新天地
记者 宋宇晟
“峰顶5G信号特别好。”2020年5月,登山队员在珠峰峰顶通过5G网络拨通电话。登山队登顶测量的高清视频画面,也通过5G网络实现了全世界实时共享。
这一年,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位于珠穆朗玛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的5G基站投入使用。同年,中国5G深入地下534米,全国首个煤矿井下5G网络建成,当时创造了全球最深地下5G网络的纪录。
在商用一年之内,中国5G就创造了“上山”“入地”的纪录。如今,三年过去了,中国5G的覆盖范围有多广?
世界上最大的5G网络
2019年,中国工信部向运营商发放5G牌照,开启了5G商用元年的序幕。同年,三大运营商官宣5G套餐资费,中国5G商用进程全面开启。
当时就有外媒指出,这标志着中国在成为科技超级大国之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英国广播公司(BBC)更是直接以“中国推出‘世界上最大的5G网络’”为题报道了中国5G发展情况。
5G牌照发放后,中国5G网络建设驶入“快车道”,中国加速进入万物互联时代。
这年7月,摩纳哥成为全球首个全境覆盖5G网络的国家。在此过程中,中国公司成为摩纳哥最可靠的合作伙伴之一。
而此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5G布局的前瞻性。
2020年,路透社报道指出,“疫情期间网络负荷爆满,中国经受住了这一考验,网络适度超前建设显然功不可没。这也让大家尝到了5G网络的甜头。”
香港《南华早报》文章认为,疫情暴发后大量用户需要更快的网络连接和低延迟来支持多种应用,比如直播和远程会议,中国5G移动服务行业的长期发展将得到加速。
宽带发展联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移动宽带用户使用移动宽带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综合平均下载速率已达到59.34Mbit/s。而这一数据在2017年还不足20Mbit/s。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来之不易的5G引领
这片数字生活的“新天地”,是中国人闯出来的。
曾几何时,中国移动通信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落于人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每10年就会出现新一代革命性技术。但起步的1G对于中国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
有报道对5G之前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做过这样的梳理:1987年,中国正式进入1G时代,“大哥大”的造型深入人心,但核心技术和标准被外企牢牢掌握;1994年,2G在中国落地,发送短信成为可能,手机也越来越平民化;2009年,工信部发放3G牌照,更高的带宽和更稳定的传输速度让移动互联走入现实,国产手机顺势而起;2013年,4G牌照如期而至,中国自主研发的TD-LTE标准得到了广泛使用,催生了移动支付、短视频等全新业态。
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这十年,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终于完成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程。
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达到38.2%,5G行业应用案例已累计超过2万个。
在当下的中国,5G正与万物互联:5G+工业互联网、5G+教育、5G+医疗、5G+农业、5G+交通运输、5G+能源、5G+VR、5G+AI……
国外网友艳羡的5G生活
5G技术在中国覆盖范围之大,也令国外网友艳羡不已。
2019年,在YouTube平台,一则视频“云南偏远少数民族脱贫”(Remote ethnic group rises above poverty in Yunnan, China)获得好评如潮。其中记录了中国少数民族独龙族生活的今昔对比。
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云南独龙江乡,深处峡谷,自然条件恶劣。新中国成立初期,独龙族“一步跨千年”,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当世界步入数字时代,独龙族还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吗?
不少网友在视频中发现,这么偏远的村庄居然有5G,很多人表达了羡慕之情。
2019年至今,以5G技术填平“数字鸿沟”的努力一直在持续。今年7月,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电商、直播带货这些数字时代的产物,正逐渐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新加坡《联合早报》注意到,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三农”领域的博主,在中国越来越多。
这有赖于十年来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5G基站开通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全球第一。截至7月底,全国建成开通5G基站196.8万个,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5亿户,比2021年末净增1.2亿户。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中,一件名为《5G时代》的雕塑记录了当代中国乡村数字生活的具体瞬间——两位老人开心地坐在村头的石磙上,高高举起手机,与远在他乡的亲人视频通话。
当然,被一起定格在雕塑中的,还有这个时代独有的中国5G印记。(完)
搜索
复制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